[1] 任彬,浦哲,蔚道祥,等.热交换器能效评价技术研究综述[J].上海化工,2020,45(1):44.
[2] 高金吉,张连凯.中国高能耗机械装备运行现状及节能对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23.
[3] 秦秋星,李维.换热器能效评定统一标准评价指标的研究[J].数字石油和化工,2009(5):46.
[4] 吴菲,张红,李维,等.工业换热设备能效评定方法的研究[J].冶金能源,2009,28(2):56.
[5] 邓先和,张亚君,邢华伟.换热器在多种冲刷条件下的传热强化性能评价[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0(3):44.
[6]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热交换器能效测试与评价规则:TSG R0010—2019[S].北京:新华出版社,2019:9.
[7] 张延丰,蒋琛,寿比南,等.板式热交换器能效评价方法[J].科学通报,2016,61(8):804.
[8] 上海市能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板式换热器能源效率等级与评价方法:DB31/929—2015[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5:3.
[9] 徐国想,邓先和,许兴友,等.换热器传热强化性能评价方法分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4(2):43.
[10] 杨世铭,陶文铨.传热学[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70.
[11] 何雅玲,陶文铨,王煜,等.换热设备综合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C]//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1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西安: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