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成员写于创刊40周年

回顾与展望

苏德中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瞬之间,“炼油技术与工程”(原“炼油设计”)杂志已经编辑出版40年了。风风雨雨,人生几何,我来编辑部工作也已18个年头了,回想过去,感慨万千,展望未来,信心倍增。

1 回顾往事 思绪万千

“炼油技术与工程”杂志创刊于1971年,从最初的刻蜡板、油印、赠阅,发展成为国家级优秀科技期刊,海内外公开发行,并多次获得总公司及国家级奖励,成为石化行业科技期刊的一面旗帜,也是公司对外展示科技实力、宣传公司技术优势的窗口。而编辑部则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这些成绩都是在编辑部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取得的。

(1) 团结一致 共创佳绩

一个杂志要取得成绩,关键是内因。因此,编辑部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炼油技术与工程”自创刊以来,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老一辈石化专家的优秀品德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始终在这里得到传承,并发扬光大。领导率先垂范,统筹安排。工作上大家认真负责,生活上相互关心和帮助。我本人就始终得到编辑部同仁的关心与帮助。当我妻子生病住院时,领导和同事忙前忙后,多次探望,兄弟之情,历历在目,使我终生难忘。工作生活在这样一个团结的群体,感受在这样一个和谐的氛围,使人精神饱满,干劲十足。

(2) 群策群力 依靠组织 依靠群众

办一个杂志,外因是不可排除的因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能促进编辑部的工作。我的体会是公司及技术部几任领导都十分支持编辑部的工作,撰稿审稿工作也得到了公司老总和技术人员的大力支持。在公司外,我们拥有一批志同道合的编委和通讯员,同样也得到了他们的全力支持。我体会特别深的是:陈俊武院士在百忙中,每年组织并亲自主持两次公司内部编委会,为刊物的发展把握方向,并亲自撰文、审稿,不遗余力的支持刊物的发展,“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张立新老总,陈香生老总,高汉文老总等老专家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宽以待人的高尚品德直接影响了编辑部的全体人员。大到技术错误,小到标点符号、词语用法、修辞是否得当都一样认真,蓝笔改后红笔又圈,一层层,一遍遍,尽心尽力,毫不保留。陈香生老总不但把通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标在文章中,还把每一处问题提出来,写在纸上,面对面给编辑讲解,这种诲人不倦的作风十分令人敬佩。不但教给了我们好的工作方法,更带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说,在编辑部工作,最大的一个收获就是有幸近距离接触这一批德艺双馨的老专家,聆听和感受他们做学问的严谨和待人的宽厚。

(3) 不断创新 永争一流

“炼油技术与工程”自创刊以来,一直遵循“侧重工程,突出应用”的办刊宗旨,开创了国内石化行业科技期刊的先河。充分利用公司优势,瞄准科研、设计、应用一线前沿阵地,及时把最新的成果、最佳的设计方案和最快的应用效果介绍给广大读者。无论是工程创新,还是技术改造,只要新颖,独创,效果好,都会及时刊出。从不拘泥于条条框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报道风格。先后被国内外诸多文摘收录,如CA,EI,石油文摘等。

编辑工作是繁琐的创造性劳动。为了编好杂志,出版精品,编辑部同仁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一篇文章从入库到发表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每一道都认认真真。前前后后编辑改动的字数有时甚至超过了原文的字数。编辑工作又是枯燥的。大家长年累月,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一杆笔,一把尺,为他人做“嫁衣”。编辑部经常收到读者这样的来信:感谢编辑同志,修改后的文章更好的表达了自己的意思,感觉就是不一样,太“给力”了!

2 展望未来 任重道远

现在,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环境对“炼油技术与工程”的发展都十分有利,我们应该主动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使刊物再上一个台阶,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同类期刊的佼佼者。为此,还需我们做很多工作。

(1) 充实编辑队伍,提高编辑水平。除了正常的工作任务外,还应有相当时间用于业务学习、外语学习和业务调查研究,这样才能使每个编辑全面发展或一专多能,既是一个杂家,又是某个领域的专家。

(2) 坚持创新原则。紧紧抓住机遇,适应形势发展,把当前先进的办公方式、好的办刊方法兼收并蓄,为我所用。

(3) 解放思想 加大步子。 瞄准和追赶国内外强势媒体,做大做强,与国际接轨。比如每年年底挑选出十几篇优秀论文,译成英文,作为增刊,用于交流,以宣传公司的技术优势。还可开辟“炼油论坛”等集政论性、新闻性和学术性于一体的栏目,广泛吸引业内人士参与,扩大“炼油技术与工程”的影响力,增强其权威性。增加硬件设备,扩大广告业务。为公司增加创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