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成员写于创刊40周年

四十年磨一剑

——写在《炼油技术与工程》原《炼油设计》创刊40周年

 

2011年10月,这个金色的收获季节,《炼油技术与工程》原《炼油设计》迎来了她40岁的生日。悠悠四十春秋,荡去了她少年的幼稚,青春的羞涩,今天她以端庄大方,美丽丰满的姿态含笑站在石油化工行业的技术前沿,成为一代又一代技术人员的良师益友。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是个特殊的年代,那时曾发生过许多特殊的事情。其中一件就是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的一个小山沟,竹园沟一天突然来了一群操着各地口音,穿着48道杠棉工作服,大部分都戴着眼镜的中青年人。后来老乡们才知道这是一队来自抚顺的搞石油的文化人,到中原的山沟里,所谓的“三线”搞炼油厂设计工作。当时,文化大革命的滚滚浪潮尚未退去,而国家建设对石油产品的需求迫在眉睫,这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工程技术人员便在这及其艰苦的条件下一边搞运动,一边钻研技术搞炼油厂设计。1971年,为了互通技术信息,交流设计经验,当时的红旗设计大队(后来的石油部第二炼油设计院,今天的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前身)在竹园沟成立了编辑部,出版了第一期《炼油设计通讯》,这就是早期的《炼油设计》,一份内部资料,她的扉页上印着毛主席语录,篇幅不大的文章中详细地介绍着各种装置的设计经验和生产情况,从一开始就奠定了“面向工程,突出应用,兼顾学术性”的办刊宗旨。

春来冬去,寒来暑往。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我们国家的形势一天比一天好,注重科学,发展经济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流。《炼油设计》也在编辑部几代人的辛勤努力下,从一份内部资料,发展成为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继而成为核心期刊。上世纪80年代起她的大部分文章开始被世界权威刊物《工程索引》和《化学文摘》收录,随后《中国石油文摘》,《中国石化文摘》,万方数据库,清华同方数据库等国内知名的数据检索系统也都全文收录她的文章。《炼油设计》也多次获得了国家级,省部级的各种奖项。2003年,根据我国炼油行业形势的发展,《炼油设计》刊登的文章已远远超出设计的范畴,涵盖了许多工程建设方面的内容,广泛征求了编委和通讯员的意见后,《炼油设计》更名为《炼油技术与工程》。

我们从前辈手中接过的是一份优秀的核心期刊,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是目前编辑部所有同仁的共识,所以,大家不敢懈怠。为了规范稿件管理,提高编审质量,在公司的大力支持下编辑部采用了北京马格泰克公司的采编系统,大大提高了稿件的处理能力,规范了稿件的处理流程。编辑们认真编辑,仔细校对每一篇稿件,在摘要、关键词、中英文图题等细微之处严把质量关,最后还要请作者仔细检查一遍清样,力求把稿件的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期刊出版后,每期都举行质量检查会,编辑部全体同事一起坐下来,找出问题,引起下期注意。

    一直以来,《炼油技术与工程》都有国内石化行业的知名专家担任指导委员会委员,编委会委员,各大企业的技术负责人担任通讯员。他们的积极关注,努力工作为《炼油技术与工程》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密切了编辑部与各大企业的联系,使这份刊物较好地发挥了工程设计与炼厂生产之间的桥梁作用。

《炼油技术与工程》已经走过了40年的光辉历程。她的辉煌与成就石油化工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有目共睹。她的未来任重道远,还需要我们加倍努力,勇于开拓,善于学习,恪尽职守。

《炼油技术与工程》一定会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