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成员写于创刊50周年

感恩遇见你——《炼油技术与工程》

感恩遇见你——《炼油技术与工程》

《炼油技术与工程》编辑部 杜婷婷

2012年我有幸加入《炼油技术与工程》编辑部这个大家庭,我怀着激动和忐忑的心情走进办公楼,见到像学校里班主任那样认真批改作业的前辈们,看到一排排整齐的书架和期刊,听到打印机时不时传来的运转声。这一切让我肃然起敬。我觉得能为知识传播、技术交流出一份力,让更多的信息、资源、想法得到更好的运用,造福人类,真的是一件令人骄傲的事。

《炼油技术与工程》1971年创刊,由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炼油工程技术专家、催化裂化工程技术奠基人陈俊武院士一手创办。在那个国家大力发展工业、陈院士刻苦攻关,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并成功开发和建设我国第一套硫化催化裂化装置的年代,陈院士开了好几届研修班,收了很多徒弟,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的分享出去。后来为了石油石化行业更好的发展,及各地炼油厂之间的信息、技术交流创办了《炼油设计》——《炼油技术与工程》前身。这样的一本期刊,从一开始就担负着专业、技术和权威的责任,是石油石化行业期刊的领军人物。

我在《炼油技术与工程》编辑部进行了半年的系统学习,前辈们耐心的教导给我信心、领导的关怀给我鼓励,让我迅速融入这个大家庭,熟悉了工作流程。工作越来越熟练,出错越来越少,节奏控制越来越顺利,让我觉得雀跃。然而,工作不会总是一帆风顺。不久我就遇到了第一位较真的作者,在发完清样准备印刷的间隙,他发邮件说我改错了一个数据的单位,要我负责。我当时吓了一跳,急忙去查找稿件,原来是千立方米用了词头符号表示,作者因为不熟悉以为是错的。经过发邮件、打电话几番沟通才让作者相信我的修改是正确的。这件事情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刻,那就是对待工作要一丝不苟,很多作者对他的作品非常看重,马虎不得,这也是对读者负责、对知识负责;我们的工作要留有痕迹,改必有据,及时与作者保持联系,确保作者收到清样并认可。我们每个月都要开集体审读大会,在会议上通读稿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些问题是重复性的,有些是变化的,我在这里学习和积攒着经验,让我觉得繁忙和快乐。

我在工作中还遇到很多的问题,比如文章编好了作者说不发了,比如发完清样作者要求大幅修改,比如中间与作者失去联系,比如由于个人疏忽到样刊印出来才发现错误等等。问题的出现让我一度很沮丧,同时也激发着我快速成长。正是有了这样的经验,我对《炼油技术与工程》才有着更深的了解,满足读者更高的要求。

2020年我们经历了新冠肺炎病毒疫情,在编辑部主任的带领下,我们有序组织在家办公,开视频会议集体审读,按时完成了当月的出版任务。虽然在家办公有各种干扰,会议比平时多开了半天,各种校对工作都是用电脑完成,这对半数字化的编辑流程增加了难度,降低了效率,但一想到广大读者能按时收到这本期刊,又觉得这些都是值得的,并且我为此感到骄傲。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进步,数字传媒正悄悄改变我们的生活。《炼油技术与工程》编辑部也在不断的尝试、摸索、寻求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我有幸处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炼油技术与工程》会延续一贯的办刊宗旨,也会不断学习、勇于创新,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石油石化行业的高端技术交流平台,做先进技术的引领者和传播者。我愿为此付出努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更愿《炼油技术与工程》在国际化舞台上越走越远,成为我心中永远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