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办刊人的记忆

沈绍良回顾办刊历程

《炼油设计》杂志的创刊和发展

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炼油设计》杂志创于1971年11月,1979年经原石油部批准限国内发行,1988年经国家科委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现已成为中国石化总公司20余种公开发行的重点科技刊物之一。20年来,《炼油设计》杂志为传递科技信息、交流科技成果、加快设计速度和提高设计水平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值此创刊20周年之际,谨以此短文对办刊的历史作一回顾。

1   在偏僻山沟里扎根发芽

1971年当我们还在河南省宜阳县一个偏僻山沟——竹园沟里生活和工作的时候,原燃化部在北京组织召开了石油化工设计建设工作座谈会,决定成立18个设计建设组(后改为设计技术中心站),我单位(原名为工程建设红旗总队设计大队)承担了炼油设计建组的任务,刚开始全组仅3名同志,曾俊杰任组长,我和赵鸿章为组员。其他先后参加工作的有:李宝贤、李晓庄、雷松卿、陈荣秩、高汉文、高士、田素君、刘瑛、吴绍良、宋新民、李宪章、黄治英、赵鹏飞、杨金鹏、林希烇、黄汉彩、李静缓、马桂琴、冯淑清、高浩、杨明泽、晋雪挑、魏予川、路学明、吴艳春、王俊海、黄宝铭、周树桦、刘红云。


兄弟建设组的经验证明,要更好地完成建设组的任务,必须办刊物。为此,我们首先向炼油系统各单位发函进行自我介绍,宣传建设组的性质和任务,同时期望建立情报关系,交流科技成果。在建立情报网的同时,积极筹备创办《炼油设计》。为了组织第一批稿件,我们长途跋涉先后到湖南长岭的2348工程指挥部设计大队和湖北荆门的江汉油田第八分部设计研究大队原石油部的两个主要设计单位征集稿件。虽然当时大家生活和工作条件都十分艰苦,但对成立建设组和创办《炼油设计》刊物都很支持,他们提供了几份珍贵的设计总结,加上通过情报网得到的几个炼厂的双革成果,经编辑加工后在洛阳市印刷出版。第一期印刷仅500册,从洛阳市运到宜阳县,又在竹园沟的小邮政点寄到全国各地。在成立建设组不到4个月《炼油设计简讯》季刊(《炼油设计》的前身)就与读者见面了。它成了当时炼油系统唯一的宣传、交流科技成果和设计、生产经验的园地和工具。1972年炼油装置大量建设,我们出版了《炼油装置简介》一书;1973年组织召开第一次全国炼油设计技术交流会。就这样炼油设计建设组《炼油设计》杂志,逐步扩大影响,打开局面,在偏僻山沟里扎根发芽。

2   在风雨中锻炼成长

1973年下半年我们从宜阳县竹园沟搬迁到洛阳市郊。虽然生活和工作条件得到了改善,但由于文化大革命和“四人帮”的严重干扰,技术交流和刊物出版都遇到不少阻力和困难。我们全组同志在全心全意为一线服务的思想指导下,领导身带言教,全组团结气心,脚踏实地克服困难,在风雨中经受锻炼。

      (1)编辑出版《炼油设计》和炼油设计参考资料等书刊。1971年创刊的《炼油设计简讯》到1973年更名为《炼油设计》,并在1974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发行量由500增到3000余册;内容和出版质量也有所提高;在此期间曾遇到4过纸张供应紧张和印刷厂转改卷厂等困难。为解决这些困难。我们亲自到中牟、伊川等地造纸厂联系和装运纸张,自己设库贮存,再分送印刷厂,宋新民同志曾两次送纸到西安。为了疏通印刷渠道,我们北至河北徐水,南到湖南临湘,在本省,东到开封,本到三门峡,都派人联系,千方百计的解决印刷问题。不少期《炼油设计》和专辑的出版,从送纸、校稿到发行都要往返上百里、几百里,每一期刊物的编辑、出版、发行、都凝聚了大家辛勤劳动和汗水。像高士、李静援(女)等同志虽然年事已高,但每项工作都不示弱,李宝贤同志长期患心脏病,经常带病工作,想方设法提高刊物编辑、出版质量。



(2)组织了4次全炼油系统的设计技术交流和业务建设会议。继1973年第一次交流会后又先后组织了炼油工艺管线安装,新型炼油设备、催化裂化等设计技术交流会,交流双革成果,审查有关手册和设计参考资料,介绍国外水平和动向等。我们全组动员,全力以赴,会前进行充分的调查、落实,开会时热情接待,精心安排,会议开得很热烈,有内容,有收获。1975年召开炼油设计业务建设工作会,会上讨论制定了《1975—1985年炼油设计业务建设规划》和《1975~1985年业务建设项目》成为指导后一阶段工作的基础和依据。

(3)举办了4次国内外炼油新技术图片展览。其中《1964~1974年炼油设计革命技术成果展览》在石化部炼油化工设计革命经验交流会展出后,又到北京、华东、中南、东北13个设计和生产现场为27个单位巡回展出,共接待观众两万余人。高汉文同志负责巡回展览的炼油双革调查小分队的工作,他前后近4个月出差,南北转战,行程两万多里,与小分队同志一起,既当搬运工(近千斤重的展板和资料进行捆扎、搬运)又当说明员。既搞展览,又深人车间搞双革调查。《国外炼油技术概况展览》的图片也先后邮寄到六个地区十个单位巡回展览。这些展览传播了最新科技成果,介绍了国内外技术动向,配备了各单位制定技术发展规划工作,受到领导的重视和广大职工的欢迎。

(4)建立情报网与通讯网。与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400多个单位建立了情报关系,交流上万份资料。在近40个设计、生产、教育单位设立了70多名通讯员,起到了协助我组推动业务建设工作,收集双革成果和反映群众意见的尖兵和桥梁作用。


3   在阳光雨露下吐芬争艳

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迎来了科技发展的春天,在石油部、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及我公司的领导和炼油系统各单位的支持下,各方面工作取得较大进展,成为我公司百花园中一朵吐芬争艳的小花。

(1)《炼油设计》杂志获中国石化总公司系统,1981~1984年优秀刊物二等奖。该刊1979年经石油部批准为限国内发行的全国性科技刊物,1984年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后,成为总公司系统13个重点科技刊物之一。刊物根据国内炼油工业发展的方针、政策、设置炼厂设计、工艺装置、机械设备、配管技术等二十多个栏目。介绍炼油工艺、设备、配管、节能、环保等方面的设计方法、经验和国内外炼油科技成果,侧重工程,突出应用,每期10-12万字,发行4000~5000册,遍及全国,成为石化系统发行量最大的刊物之一。

(2)《炼油设计专辑》内容系统,实用性强,深受读者欢迎。《炼油设计参考资料》从1979年开始改为《炼油设计专辑》铅印出版,到1985年共出版22期,发行几万册。其中有多种装置设计方法和经验总结,如《炼厂电脱盐工艺设计》、《氧化沥青装置工艺设计》、《溶剂脱蜡脱油装置工艺设计》等;有设计和生产的工具书,如:《蒸汽发生器》、《国外炼油工艺方法手册》、《工艺工程师手册》、《PC-1500计算机人门》等;有专业会议的文集如:《炼厂节能技术文集》、《催化裂化文集》等。各单位对专辑的订阅都很踊跃,像《PC-1500计算机人门》和《工艺工程师手册》印刷近万册,供不应求。

(3)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和完善。根据原石油化工部规划设计院和情报所的要求1978年“炼油设计建设组”更名为“炼油设计技术中心站”任命副总工程师黄汉彩同志担任第一任站长,高汉文同志任副站长。1980年又在《炼油设计》编辑部内设主编(由我担任),副主编(宋新民、林希烇),以及编辑,编务等岗位。1974年开始建立的通讯网经过几年来的充实和调整,迄今有79名通讯员分配在炼厂,设计,教育等52个单位。1981年开始组建特邀作者队伍,经各单位推荐现有19名有一定技术专长又热心刊物的同志任特邀作者。中心站和编辑部每两年召开一次通讯工作会议进行技术和工作经验交流并探论工作,表扬先进等,迄今已开过4次会议。《炼油设计》编辑部在1981和1983年两次被石油部评为先进编辑部,高浩、杨金鹏、李宪章被评为先进编辑,冯淑清被评为先进编务。根据国家科委和总公司情报所要求1985年筹备成立了《炼油设计》第一届编委会,共33名委员,陈俊武任主任,朱康福,王丙申,彭世浩任副主任(兼主编),张定一、高士、何宇任顾问,编委会的人选体现了一定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将成为我们进一步把握办刊方向,提高刊物水平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