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办刊人的记忆

高士回顾办刊历程

埋头实干的人们

——《炼油设计》编辑部创业与发展侧记

20年来,《炼油设计》不断改进,不断发展,现已成为广大炼油工作者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还被很多读者用作工具书,每期必读,经常查阅。《炼油设计》的成就,是和编辑部全体同志的努力分不开的。

创刊早期,我有幸参加《炼油设计》编辑部工作3年有余,深受教益。以后也一直与编辑部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1   严细的工作作风

我刚开始到编辑部时,同志们对我很客气,只让我翻译一些英文文献。我自认为从小学起就学英文,翻译几篇英文文献,算不了一回事,因此很快就译完送给了组长,以为这工作己告一段落了。不料过了几天,组长拿着译文找我,说有个地方译文和原文似乎不一致。我仔细一看,果然译错了,这使我大为震动。事后我才知道,组长找我前,曾查过字典和参考书,并与组内几位同志讨论过。原来编辑部同志对文章中每个细节都是反复推敲,认真研究的。后来我与他们相处久了,也逐渐改变了望文生义、不求甚解的作风,能够比较细致地翻译外文文献了。

刊物的出版工作是很琐碎的。虽然有一位编务人员把刊物的征订、发寄、来稿全登记等工作都包了。但文章定稿后还要确定如何编排,标题用什么字体,几号字,小标题放在中央,还是靠左边,图表如何插人等都要由编辑考虑确定后才能送去排印。印出清样后,又要返回编辑部校对。校对一次还不行,一般得校对三次,确实无误后,才能付印。这些工作我起初没有介入,后来与编辑部同志慢慢熟悉、打成一片了,也就参加进去一起干。我原以为这些工作只是烦琐而已,没什么难的,但一开始干又发生了问题。我校对的清样别的同志再校对(规定每次至少要经两人以上的校对),总还会发现不少错误。形势迫人,我也不得不更细心更认真地进行校对。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也能校对得相当正确了。

那时编辑部随设计院设在宜阳县竹园沟,印刷厂则在洛阳市里。每次校对若能将清样取回编辑部,可以有较多的人参加校对,质量也较有保证。但来回交通不便,很费时间,有几次出版期近了,就派两人到市里来校对,住在洛阳旅社的小房间里,夏天炎热,蚊子又多,也都顾不得了。那时市里常停电,碰上了就只好点了蜡烛校对。烛光闪耀,铅字又小,校对得两眼又酸又痛。但只要《炼油设计》能按时正确地出版,编辑人员吃点小小的苦头也就算不得什么了。

2   刻苦钻研外文

搞编辑工作要广见博闻,才能审稿、约稿。国内情况还比较容易了解,国外动向就非看近期外文杂志不可。因而编辑部同志十分需要学外文。那时“四人帮”还很猖獗,学习外文往往与只专不红、崇洋媚外等同起来。但编辑部同志不管外界压力多大,仍然从工作出发,刻苦钻研外文。几乎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外文的阅读能力,有的还掌握了两三种外文。如有一位同志原学俄文,后来又自学日文,达到能阅读科技文献的程度。还有一位同志原是俄文翻译,后来又自学英文,发音不准,但译文能正确无误,掌握英文后,又自学日文,不会听、讲,但能翻译日文科技文献。由于后者外文程度扎实和其他很多优点,后来被调出编辑部去领导科技情报工作了。在编辑部同志的带动下,我也复习了过去学过的日文、俄文和德文。不仅当时对编辑工作非常有用,在后来的工作中也获益匪浅。

3    高度的责任感

    《炼油设计》的来稿,都得经过编辑部同志的加工,有的稿子要经过修改、甚至较大程度的修改,才能刊载出去。但编辑部同志的润饰或修改,既不能改变原意,又要使文字通顺,合乎逻辑,是很不容易的。


有的来稿实在无法修改那就只好割爱了。究竟那些来稿尚可修改,那些来稿已不可救药,则很大程度取决于编辑人员的责任心。曾经有一篇来稿,是一位工人同志写的,内容是生产实践中的一项改进,对炼油设计人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文字艰涩,词不达意。我觉得这篇来稿实在无法采用,但副组长则认为这篇来稿内容很好,工人同志文化程度低,编辑人员有责任给予帮助。他花了很大的精力,仔细理解了来稿的原意,把它整理得清清楚楚,仍以作者的名字发表了。这样的例子还很多。

4    不断创新不断前进

《炼油设计》上所刊载的文章,也不全是作者自发寄来的。编辑部还经常在认清当前炼油设计中的一些重要动向后,主动向某些作者约稿。1972年,《炼油设计》创刊不久,编辑部同志就从外文期刊上看到资本主义国家正被广大人民所迫使,大力进行环境保护工作。一些新建炼油厂的环境保护措施,都很先进,而国内炼油厂由于国家还没有一个统一规定(《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到1973年11月才公布),炼油厂的污水,废气处理得很不完善,有的厂还一次用水,污水根本没有处理。相形之下,我们已落在资本主义国家后面了。于是《炼油设计》不时报导国外注意环境保护的情况,介绍国外炼油厂环境保护的各项具体措施,引起了广大炼油设计人员的重视,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炼油工业的环境保护工作。

20多年来,《炼油设计》编辑部不断创新、不断前进,《炼油设计》已成为炼油设计人员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很多读者还把它当作炼油设计的工具书,每期必读。而更重要的是《炼油设计》编辑部同志的这种不求名、不求利、埋头实干的精神,正在不断发扬光大。他们从1974年起建立了通讯网,这些通讯员在各部门、各炼油厂为《炼油设计》采集信息,组织稿件,默默无闻地努力工作着,成为编辑部的有力助手。而广大炼油设计人员也愈来愈多地以埋头实干的精神,为四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炼油设计》编辑部同志埋头实干精神的影响是无法估算的。

5    忘我的劳动

《炼油设计》编辑部从来认为办好《炼油设计》应该依靠作者和通讯员的努力和广大读者的支持。他们尊重作者,感谢通讯员,全心全意地为读者服务,却很少想到自己。他们20多年如一日,为办好《炼油设计》而努力,他们确实是一批为石油炼制工业辛勤劳动的不为名、不为利、兢兢业业、埋头苦干的实干家。《炼油设计》编辑部诚心诚意依靠群众,与编委、通讯员、广大作者和读者保持密切的联系。坚持每两年召开一次编委暨通讯员工作会议,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并评选优秀通讯员和作者,从未间断,使《炼油设计》得以茁壮成长。

希望《炼油设计》编辑部再接再厉,奋勇前进,为炼油工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