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满平.“双碳”目标带来的机遇与挑战[N].经济日报.2021-05-27(05).
[2] 王志平.火电厂灵活性深度调峰改造技术及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20:41.
[3]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常规燃煤发电机组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21258—2017[S].北京:中国标准质检出版社,2017:12.
[4]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热电联产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35574—2017[S].北京:中国标准质检出版社,2017:12.
[5] 孙士恩,高新勇,郑立军.火电厂中低温余热利用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20:68.
[6] 吴海峰.火力发电厂锅炉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J].化工管理,2017(35):75.
[7] 国家能源局.火电厂烟气脱硝技术导则:DL/T 296—2011[S].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11.
[8] 樊金璐,吴立新,任世华.碳减排约束下的燃煤发电与天然气发电成本比较研究[J].中国煤炭,2016,42(12):23.
[9] 王树民,刘吉臻.清洁煤电与燃气发电环保性及经济性比较研究[J].中国煤炭,2016,42(12):13.
[10] 国家能源局.电力技术监督导则:DL/T 1051—2019[S].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9:11.
[11] 西安热工研究院.发电企业节能降耗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7.
[12]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锅炉节能环保技术规程:TSG 91—2021[S].北京:新华出版社,2021:12.
[13]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工业锅炉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24500—2020[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20:6.
[14] 崔国智,王刚.火力发电厂锅炉运行优化策略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5(6):199.
[15] 苏龙龙.合理利用电力政策降低企业用电成本[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5):218.
[16] 杨庆,王相勤,苏胜新,等.能效管理与节能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9:121.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 55015—2021[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2:2.
[18] 王海洋,荣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中国核能发展路径分析[J].中国电力,2021,54(6):87.
[19] 张平.我国配电网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山东工业技术,2017(23):208.
[20] 祁琪,姜齐荣,许彦平.智能配电网柔性互联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电网技术,2020,44(12):4664.
[21] 封红丽.综合能源服务转型探析[J].能源,2018(6):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