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海洋,荣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中国核能发展路径分析[J].中国电力,2021,54(6):87.
[2] 林宗虎.核电站的发展历程及应用前景[J].自然杂志,2012,34(2):63.
[3] 景继强,栾洪卫.世界核电发展历程与中国核电发展之路[J].东北电力技术,2008(2):49.
[4] 王利宁,彭天铎,向征艰,等.碳中和目标下中国能源转型路径分析[J].国际石油经济,2021,29(1):4.
[5] 林卫斌,吴嘉仪.碳中和愿景下中国能源转型的三大趋势[J].国际石油经济,2021,29(1):21.
[6] 符慧.中国石化2021年经营业绩创近十年最好水平[N].中国石化报,2022-03-29(1).
[7] 任德曦,肖东生,刘萌芽,等.中国核电发展战略、方针探讨[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23.
[8] 孙浩.持续提升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水平[N].中国环境报,2022-03-18(1).
[9] 王建强,戴志敏,徐洪杰.核能综合利用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34(4):460.
[10] 刘建阁,陈刚,王珏,等.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综述[J].核科学与技术,2020,8(3):91.
[11] 张璎.核电站工作原理及发展趋势[J].装备机械,2010(4):3.
[12] 王轶辰.突破核电技术发展瓶颈[N].经济日报,2021-12-30(6).
[13] 曹湘洪.炼油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的技术路径[J].炼油技术与工程,2022,52(1):6.
[14] 华俊杰,申满对.车用氢能产业安全设计标准研究[J].炼油技术与工程,2021,51(11):63.
[15] 彭疆南,彭福银.核能综合利用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信息,2019(2):108.
[16] 方栋,李红,谢卫亮.小型堆选址相关标准的适用性讨论[J].辐射防护通讯,2013,33(5):6.
[17] 环境保护部.核动力厂环境辐射防护规定:GB 6249—2011[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5.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GB 50160—2008[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