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熟茶滋味品质预测模型建立及感官数字化标签研究

王黎明,肖 杰,侯 粲,郭晓娜,牛兴和,应 剑

中国食物与营养 ›› 2022, Vol. 28 ›› Issue (11) : 19-23.

PDF(885 KB)
PDF(885 KB)
中国食物与营养 ›› 2022, Vol. 28 ›› Issue (11) : 19-23.
食品工业

普洱熟茶滋味品质预测模型建立及感官数字化标签研究

  • 王黎明1,2,3,肖 杰1,2,3,侯 粲1,2,3,郭晓娜4,牛兴和1,2,3,5,应 剑1,2,3
作者信息 +
文章历史 +

摘要

目的:为消费者提供一种客观、数字化、简单有效的选茶工具。方法:以普洱熟茶为研究对象,分别将普洱熟茶样品的厚滑度和甜度感官审评得分与检测的理化成分进行皮尔逊线性相关分析。结果:确定影响厚滑度的主要物质成分组为茶多酚和咖啡因,影响甜度的主要物质成分组为茶多酚和茶黄素;通过通用全局优化算法建立熟普“成分-感官品质得分”数学模型,利用数学模型可以对普洱感官品质得分客观评价。结论:基于数学模型建立了基于感官品质的普洱熟茶分类体系,并制定了相应的物质成分标准和数字化标识标签。

关键词

普洱熟茶 / 厚滑度 / 甜度 / 预测模型 / 感官数字化标签

引用本文

导出引用
王黎明,肖 杰,侯 粲,郭晓娜,牛兴和,应 剑. 普洱熟茶滋味品质预测模型建立及感官数字化标签研究[J].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2, 28(11): 19-23

参考文献

[1]蔡新, 张理珉, 杨善禧等.GB/T 22111-2008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 23776-2018茶叶感官审评方法[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8. [3]吕海鹏, 张悦, 杨停, 等.普洱茶滋味品质化学成分分析[J].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6, 42(2):178-183 [4]吕海鹏, 张悦, 杨停, 等.不同产地普洱茶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分析[J].食品工业科技, 2016, 37(08):59-64 [5]陈玲, 熊智, 孙浩, 等.四种不同年份普洱茶中茶多酚与咖啡碱成分的分析[J].食品工业科技, 2011, 32(10):132-134 [6]金裕范.不同产地、加工工艺及储存年限普洱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比较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 [7]念波, 焦文文, 和明珠, 等.花果香与陈香型普洱茶生化成分与香气物质的比较[J].现代食品科技, 2020, 36(2):241-248 [8]LV Hai-peng, ZHONG Qiu-sheng, LIN Zhi, et al.Aroma characterisation of Pu-erh tea using 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combined with GCMS and GC-olfactometry[J].Food Chem, 2012, 130(4):1074-1081 [9]刘通讯, 谭梦珠.不同干燥温度对普洱茶多酚类物质和香气成分的影响[J].现代食品科技, 2015, 31(4):264-271 [10]谷勋刚, 张正竹, 宁井铭.普洱茶渥堆样品及成茶中游离态与酸解态香气香型变化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 2011, 32(7):96-99 [11]吕海鹏, 钟秋生, 林智.陈香普洱茶的香气成分研究[J].茶叶科学, 2009, 29(3):219-224 [12]吕海鹏,张悦,杨停, 等.影响普洱熟茶香气品质的关键香气成分分析[J].现代食品科技, 2015, 31(12):394-399 [13]XU Yong-quan, WANG Chao, LI Chang-wen, 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Aroma-Active Compounds of Pu-erh Tea by 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HS-SPME) and 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Extraction (SDE) Coupled with GC-Olfactometry and GC-MS[J].Food Analytical Methods, 2016, 9(5):1188-1198 [14]王秋霜, 吴华玲, 凌彩金, 等.普洱茶理化品质及特征“陈香”物质基础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 2017, 38(05):308-314 [15]孙振杰, 王梦馨, 崔林, 等.普洱茶香气成分研究进展[J].茶叶通讯, 2020, 47(01):13-19 [16]王秋萍, 龚加顺, 邹莎莎.普洱茶发酵阶段色泽的变化及其与品质的关系[J].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13):394-399 [17]LU Hai-peng, ZHANG Ying-jun, LIN Zhi, et al.Processing and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Pu-erh tea: a review[J].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3, 53(2):608-618 [18]白晓丽, 张建勇, 江和源等.普洱熟茶化学成分与品质特性相关性分析[J].食品与机械, 2017, 33(5):50-53 [19]杨巍.普洱茶滋味成分及其与品质的关系[J].亚热带农业研究, 2007, 3(3):225-230 [20]高晓余, 严亮, 赵艳等.微生物多样性与普洱茶品质关系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 2014, 41(22):13-17 [21]邹斌.不同年份普洱茶品质比较研究[J].广东茶业, 2019, 168(6):16-23 [22]何青元, 张亚萍, 王平盛.云南普洱茶感官品质与内含成份关系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11):38-41
PDF(885 KB)

Accesses

Citation

Detail

段落导航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