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3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4-01-28
  

  • 全选
    |
    专题论坛
  • 兰雨姗 孙良龙 徐晓巍 郭臻 李姣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4, 30(1): 5-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基于互联网数据、膳食营养相关书籍等构建中国膳食信息数据库,建立膳食信息表达模型,为膳食计算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依据美食杰网站、百度搜索引擎以及《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2016)》 对1 286种菜品的烹饪方式、口味、膳食分类、菜系、菜品类别、膳食图像、菜品名称同义词7类膳食相关信息进行确定和统一,利用MySQL数据库对膳食信息进行定义和组织。结果:定义了膳食信息表、烹饪方式表、口味表、膳食分类表、菜品类别表等9种膳食信息表,并依据表与表之间的关系构建中国膳食信息数据库Mining food-1286。结论:Mining food-1286数据库提供了丰富的膳食信息资源和结构化数据,扩展了膳食信息类型,有助于充分地挖掘膳食背后隐藏的各类信息,解决膳食图像自动识别的问题,可为后续膳食营养计算研究提供支持。
  • 黄泽颖,唐振闯,黄家章,程广燕,王加启,庄 严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4, 30(1): 1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总结西藏膳食现状与营养健康问题。方法:基于典型调查、文献查阅以及已有数据梳理。结果:男性居民的日均蔬果、红肉、食盐及烹调油的摄入量均高于女性;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日均蔬果摄入量较低,而食盐与烹调油摄入量较高;西藏居民膳食结构不合理,蔬果摄入量低于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22)推荐摄入量,但畜肉、钠盐的摄入量超标,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等营养相关疾病发生风险较高。结论:改变西藏居民膳食营养应从供需两端发力,制定高原特色健康膳食模式、探索特殊人群营养干预方式以及保障营养优质食物供给,并通过人才、资金、科技推动改善项目长期有效实施。
  • 食物生产
  • 韩昕丽,梁丹辉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4, 30(1): 14-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青稞是西藏的重要粮食作物,其种植历史悠久,是藏区的特色优势产业,更是一种地域标志和民族文化,在地区农业经济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推动青稞产业发展对提高农牧民收入、助推藏区乡村产业兴旺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利用中国统计年鉴、青海统计年鉴、西藏统计年鉴以及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的数据,从生产、价格、消费和贸易4个方面剖析青稞产业经济的现状、问题。结果:中国是世界第一大青稞生产国,但科技投入不足,生产效率低下;精深加工不足,产品附加值较低,配套设施滞后,信息化程度不高;销售渠道缺乏,产品宣传力度不足等问题制约了青稞产业向纵深发展。结论:基于青稞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从增加科技投入、强化精深加工、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各类园区等方面提出了发展青稞产业的长效机制。
  • 食品工业
  • 高 鹏,李 洋,屠振华,康 颖,冯 霖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4, 30(1): 19-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为了全面规范麦片产业发展,2023年4月2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发布QB/T 2762 — 2023《麦片》行业标准,并于2023年11月1日实施。方法:从该标准修订的背景、标准技术内容、标准修订前后的主要变化、标准发布实施的影响3个方面,对该标准进行了分析和解读,旨在进一步宣贯此标准。结果:2023版麦片标准包含术语与定义、分类、原料要求、技术要求、生产加工过程、检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特别是根据麦片产品特点增加了总膳食纤维这个营养指标,可引导行业企业生产更健康的食品,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结论:2023版麦片标准的发布实施将实现产品质量的要求的标准化,促进我国麦片行业发展环境、规范市场秩序、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水平。
  • 张梦媛 王润圆 刘晓颖 段雨 杨光伟 李缘 陈应娇 邹伟 王琦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4, 30(1): 24-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对东紫苏总黄酮提取、纯化最佳工艺及其活性进行探究。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得到东紫苏总黄酮纯化工艺,利用β-半乳糖苷酶染色观察衰老细胞阳性率,SOD活性实验和ABTS实验检测东紫苏总黄酮抗氧化活性,MTT法检测其对HCT116、A549两种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东紫苏初提物总黄酮含量为19. 375 mg/g,AB-8最适合用于东紫苏总黄酮的分离纯化,其静态吸附-解析最优条件为上样质量浓度1. 5 mg/mL、pH 5、吸附6 h,解析采用70%酸化乙醇 (pH 5),时间2 h,纯度由46. 67%提高至81. 62%;动态吸附-解析最适工艺条件为上样液流速2 mL/min、洗脱液流速1 mL/min,80 mL即可洗脱,纯度提高至80. 33%。抗氧化活性:0. 25 mg/mL总黄酮溶液处理组较对照组 β-半乳糖苷酶染色观察衰老细胞阳性率降低 (P<0. 01),东紫苏总黄酮对 ABTS自由基清除 IC50为0. 484 4 mg/mL,维生素C对ABTS自由基清除率IC50为0. 154 5 mg/mL。0. 5 mg/mL、1 mg/mL处理组SOD活性较损伤 组高 (P<0. 001)。抗肿瘤活性:东紫苏总黄酮对HCT116和A549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IC50分别是0. 848 6 mg/mL和0. 770 8 mg/mL,表明东紫苏总黄酮是一种潜在的天然抗氧化剂并有一定的肿瘤抑制作用。结论:利用最佳提取、纯化得到的东紫苏总黄酮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抗肿瘤活性。
  • 消费与流通
  • 王禹 李干琼 许世卫 张永恩 李灯华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4, 30(1): 3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当前中国大豆产业支持主要集中在生产端,消费端缺乏项目支持,而当前国内大豆产业问题的解决,既要靠提升国内大豆产能,更重要的是优化大豆消费结构,提升国产大豆消费需求。方法:通过研究美国大豆产业支持政策,从政策目标、支出情况、执行情况、执行效果等不同角度揭示了作为美国农业支持支柱项目—营养项目在保障国民营养供应、饥饿改善和健康提升等方面的显著成效,同时对美国经济和工人就业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结果:与美国营养项目支持相比,以豆制品消费为桥梁的国产大豆消费长效稳定机制还未建立,大豆消费支持项目可为低收入、儿童、学生等特殊人群营养健康提供保障,对于当前提升大豆优质农产品消费、促进大豆加工业发展、帮助农民增收、实现大豆消费和生产双赢具有积极作用。结论:建议通过尽快建立保障特殊人群豆制品需求的长短期机制,通过提升国产大豆消费,促进国内大豆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 营养功能评价
  • 申贵元,张 娜,林咏惟,周淑益,曲 畅,宋咏烨,马冠生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4, 30(1): 35-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系统评价食用燕窝及其提取物对皮肤状态的影响。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和Embase数据库中检索自2012年1月—2022年9月国内外发表的相关文献,并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参照世界卫生组织 (WHO) 推荐的证据评价方法和标准、SYRCLE动物实验风险评估工具对人群研究、动物实验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体外实验探讨可能作用机制。结果:共纳入10项研究,其中3篇为随机对照试验、3篇为动物实验、4篇为体外实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食用燕窝有助于提高皮肤含水量,减轻皮肤光老化和炎症水平,其提取物有助于促进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以及皮肤美白等。结论:目前研究结果提示,食用燕窝及其提取物有助于改善皮肤在紫外线暴露下的损伤,还能抑制黑色素的产生,促进皮肤美白,有助于促进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减少皮肤损伤。因此,适当摄入燕窝有助于皮肤状态的改善。但目前人群研究较少,还有待进 一步的研究验证。
  • 邹汶蓉 殷新坤 姚磊 孙卓 罗永康 谭雨青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4, 30(1): 4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综述乳源生物活性肽在炎症调节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前景进行展望。方法:总结与乳源生物活性肽相关的综述及研究性论文等。结果:乳源生物活性肽可以通过调节炎症介质释放,调控炎症相关信号通路,减少氧化应激反应等来发挥炎症调节作用。结论:乳源生物活性肽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其在炎症调节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营养与健康
  • 冯静 刘婷婷 霍军生 卓勤 宫照龙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4, 30(1): 44-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营养包(Ying Yang Bao, YYB)服用时长和频率 6~24月龄婴幼儿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水平和贫血率之间的阈值效应关系。方法:研究数据来自于早期儿童营养包干预长期营养健康作用评估项目。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连续变量和分类变量的组间差异。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检验YYB服用时长和频率与儿童血红蛋白 (Hb) 水平和贫血率之间的非线性趋势,探索可能存在的阈值效应关系。结果:YYB服用时长与Hb水平和贫血率的非线性趋势检验P值分别为0. 665和0. 211,服用频率与Hb水平和贫血率的非线性趋势检验P值分别为0. 110和0. 157。YYB服用时长达到8. 68个月时,Hb水平变化的斜率β=0,贫血发生风险的OR=1;YYB服用频率达5. 6袋/周时,Hb水平变化的斜率β=0,服用频率达4. 6袋/周时,贫血发生风险的OR=1。结论:YYB服用时长和频率与6~24月龄婴幼儿Hb水平和贫血率之间存在线性关联;改善Hb水平和贫血率的最低有效时长约为8. 6个月,最低有效频率约为5~6袋/周。
  • 张蕊 吴丹 张丹娣 麻微微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4, 30(1): 48-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出生的857例婴儿在0~6月龄喂养方式的随访,探索6个月内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体格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对招募的研究对象进行纵向随访12个月,随访主要收集0~6月龄期间的婴儿喂养方式和12月龄以内的体格生长发育情况。利用世界卫生组织 (WHO) Anthro软件计算年龄别体重评价、年龄别身长评价和年龄别体重别身长评价,通过方差分析、非参数秩和检验、χ2检验以及线性回归等方法进行资料的描述性分析和婴儿体格生长发育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持续6月龄纯母乳喂养组婴儿6月龄和9月龄的体重评价和身长评价及12月龄的年龄别体重和年龄别身长别体重评价为正常发育的比例均高于6月龄内部分母乳喂养和纯人工喂养组的婴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通过线性回归模型校正孕周、孕妇年龄、婴儿性别、分娩方式、婴儿出生体重以及出生身长等混杂因素后发现,0~6月龄不同喂养方式是婴儿12月龄时生长发育的 重要影响因素。结论:持续6月龄的纯母乳喂养方式将影响婴儿在6月龄、9月龄、12月龄时的生长发育。因此,临床医生应倡导母亲在婴儿6月龄内尽可能持续完全母乳喂养,以保证婴儿的生长发育。
  • 潘志雄 翁璇铃 陈晓冬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4, 30(1): 55-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早期营养干预对低/极低体重儿营养状况、体格发育及败血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2年8月我院收治的200例低/极低体重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2组患儿间胎龄、性别、出生体重、体长及头围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 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低/极低体重儿采用常规营养干预方式,观察组患儿采用早期肠内和肠外联合方式进行营养干预,比较2组低/极低体重儿干预前后血清营养指标、感染指标变化,以及体格发育情况和晚发型败血症发生情况。结果:相比于常规营养干预,早期营养干预可显著提高低/极低体重儿血清ALB、BUN水平 (均有P<0. 05),但对体重和身长生长无特殊优势(P>0. 05)。另外,对照组患儿晚发型败血症发生率为12%,观察组为3%,观察组晚发型败血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χ2=5. 838, P<0. 05),且营养干预后,观察组患儿血清 WBC、CRP及 PCT水平显著低于干预前和对照组 (P<0. 05)。结论:早期营养干预可改善患儿营养状况,保证体格发育,降低晚发型败血症的发生率,临床上对可耐受早期营养干预的低/极低体重儿应进行积极的早期营养干预。
  • 谢桂月 陈 芳 陆小莉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4, 30(1): 59-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对早产儿营养状况、体格发育的影响,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20年1月— 2023年10月在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分娩出生,并接受住院分娩和治疗的10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将100例早产儿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 (出生后24 h内即给予肠内营养治疗) 和对照组 (出生24 h后给予肠内营养治疗)。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组,在出生后24 h内给予肠内营养治疗,对照组早产儿在出生24 h后给予肠内营养,肠内营养喂养量、方式、增加速度均与观察组一致。比较两组早产儿入院时和 7 d龄血清营养指标,包括白蛋白(ALB)、前白蛋白 (PA)、血红蛋白 (HGB) 及转铁蛋白 (TRF);比较入院时、7 d龄和14 d龄体格发育指标,包括身长、体质指数 (BMI) 和头围;以及喂养不耐受、胆汁淤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败血症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早期肠内营养组早产儿在7 d龄时血清ALB、PA、HGB、TR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早产儿 (P<0. 05)。体格发 育指标上,两组早产儿入院时及7 d龄BMI、身长及头围无差异 (P>0. 05),在14 d龄时,两组早产儿身长及头围仍无差异,而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组早产儿BMI高于对照组 (P=0. 012)。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组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为18%,对照组为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43)。结论:给予早产儿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可改善其营养状况,促进生长发育,且并发症总发生率并未增加,故在早产儿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及早对其进行肠内营养治疗。
  • 岳淑琴,何 丽,王丽娟,蒋 彤,唐艳斌,黄 建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4, 30(1): 64-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婴幼儿辅食的添加时间、添加建议,同时介绍了婴幼儿牙齿发育、咀嚼能力与食品质构的关系,并对国内外对于婴幼儿辅食质构特征的建议等进行综述。方法:从中国知网、万方、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中检索关键词,提取婴幼儿辅食食品质构相关信息,经过综合筛选共纳入43篇文献。结果:6~24月龄婴幼儿处于智能发育如运动、语言发育的重要阶段,我国建议婴幼儿出生满6月龄起开始添加辅食,婴幼儿辅食的添加不仅应注重食品的营养成分,还应关注食品的质构特征。结论:婴幼儿辅食食品质构与牙齿发育和咀嚼能力的发展息息相关,而我国发布的婴幼儿喂养指南中对辅食的质构特征并未提出详细建议,本综述旨在为相关政策制定和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 膳食营养调查
  • 潘艳艳 王燕 李明 杨茜 孙瑜 朱媛媛 邵子瑜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4, 30(1): 68-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孕早期膳食模式对婴儿神经心理发育的影响,为引导孕妇调整孕早期膳食结构以及促进婴儿神经心理发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合肥市以孕早期 (12~12+6周) 孕妇作为目标人群,随机抽取496名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并随访其子代到6月+10天左右。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膳食习惯,并通过膳食频率法记录孕妇的膳食情况;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孕早期孕妇膳食模式,并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孕早期孕妇不同膳食模式对婴儿神经心理发育的影响。结果:孕早期孕妇共有5种膳食模式,分别为腌制类、水果-奶类、水产-肉类、干坚果-豆类以及饮料-主食类。调整了混杂因素之后在6月龄婴儿智力得分高分组中,腌制类DP中T1与T3相比,增加了婴儿获得更高智力得分的可能性 (OR=9. 64,95%CI=1. 30~71. 67);6月龄婴儿运动得分中分组中,水产肉类DP中T2与T3相比,降低了婴儿获得更高运动得分的可能 (OR=0. 11,95%CI=0. 02~0. 74)。结论:孕妇孕早期较少的食用腌制类DP对婴儿的神经心理发育有一定的影响,增加婴儿获得智力高分的可能性;水产-肉类DP中,孕妇食用量处于中位水平较食用多者,导致婴儿获得更高运动得分的可能性降低。
  • 李星熠 何婷超 毛帅 李玭 钟无限 朱淑静 司徒文佑 王培玉 张玉梅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4, 30(1): 74-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修订哺乳期膳食平衡指数,并评价我国十城市哺乳期妇女膳食质量,分析影响哺乳期妇女膳食质量的因素。方法:使用自设问卷和膳食频率问卷,于2019年对中国10城市863名乳母开展横断面营养健康调查。在2016年膳食平衡指数的基础上,根据2022年哺乳期妇女膳食指南调整评分标准,并评价乳母膳食质量。结果:乳母膳食摄入不平衡、不足、过量的比例分别为86. 7%、85. 9%、44. 2%。乳母蔬菜类、水果类、奶类、大豆类及水产品类食物摄入不足,食用油和盐摄入过量严重,摄入食物多样性较低。受教育水平、收入、城市类型、体力活动水平、产后抑郁情况和是否参与孕妇学校等多种因素与乳母膳食平衡相关。结论:中国十城市乳母人群的膳食摄入不平衡主要体现为摄入不足,而摄入过量的程度相对较低。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妇女产后健康教育,提高乳母膳食质量。
  • 俞琼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4, 30(1): 80-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对凉山州少数民族地区新生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进行评估,探讨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22年1月—2023年9月在西昌市人民医院住院分娩的1 705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及电子病历收集孕妇及新生儿的一般情况,采用自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 25 (OH) D 水平,统计新生儿血清 25(OH) D水平状况,分析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凉山州少数民族地区新生儿1 705例新生儿中,维生素 D 营养状况充足者共 197 例 (11. 55%),不足/缺乏者 1 508 例 (88. 45%)。孕妇文化程度为大学及以上 (OR=0. 906,95%CI:0. 820~0. 997)、维生素 D 补充 (OR=0. 826,95%CI:0. 690~0. 989) 及新生儿出生胎龄高 (OR=0. 912,95%CI:0. 835~0. 996) 是维生素 D 营养状况的保护因素;而日照不充足 (OR=1. 284,95%CI:1. 051~1. 568)、孕期维生素 D 缺乏 (OR=1. 484,95%CI:1. 017~2. 166) 及分娩季节为冬春季 (OR=1. 316,95%CI:1. 017-1. 693) 是维生素D不足/缺乏的危险因素。结论:凉山州少数民族地区新生儿维生素D不足/缺乏发生率高,应关注此地区新生儿的维生素D营养状况,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及时干预,以保证新生儿健康成长。
  • 朱淑静 毛帅 李玭 赵艾 钟无限 司徒文佑 何婷超 江华 张玉梅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4, 30(1): 85-88,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中国 10城市 6~36月龄婴幼儿膳食多样性与自报患病情况的相关性。方法:基于 2019—2020年在中国10城市开展的横断面调查的数据,通过问卷收集婴幼儿的相关人口学特征、自报患病情况及膳食多样性情况,使用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婴幼儿膳食多样性与自报患病发生率及患病次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我国城市婴幼儿最低膳食多样性满足率为74. 6%,婴幼儿年龄越大、家庭人均月收入越高、父亲教育程度越高其最低膳食多样性满足率更高 (P<0. 05)。满足最低膳食多样性的婴幼儿其呼吸系统疾病 (IRR=0. 76,95%CI:0. 58~0. 98,P=0. 035) 以及腹泻 (IRR=0. 65,95%CI:0. 48~0. 88,P=0. 006) 发生的次数更低。暂未发现婴幼儿膳食多样性与各自报疾病的发生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结论:中国城市6~36月龄婴幼儿膳食多样性与呼吸系统疾病以及腹泻存在一定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