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年)》 专家谈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 王凤忠
农民日报
2025年3月27日
编者按 民以食为天,近期印发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年)》为新时代国民饮食健康指明了方向。即日起,本报开设“《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年)》专家谈”栏目,邀请权威专家展开系列解读,回应公众关心的营养健康问题,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近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了《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锚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营养与健康需求的目标,围绕落实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基础上,构建以营养为导向的多元化食物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和研发的食物系统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建议。充分认识贯彻落实好《纲要》对提高我国居民食物营养保障能力、推动居民营养健康水平、缓解慢性病持续高发带来的国家社会经济压力等都具有重大意义。与已有营养健康政策最大不同的是《纲要》更多地关注如何通过全产业协同,指导生产、加工、消费等各环节转型升级,具有紧密结合产业、深化指标落地、合理指导消费等特点。
《纲要》指出当前我国还存在优质食物供给和消费不足、居民合理膳食习惯尚未养成、营养过剩与不足并存等问题,值得社会关注。首先,优质蛋白质等重要营养素供给仍有缺口。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2022年我国人均每天优质蛋白供给量为53.51克,低于欧盟发达国家16.63克。其次,居民合理膳食习惯与理念尚未普及。《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3)》显示,城市居民膳食宝塔知晓率为62.3%,而农村居民仅为41.7%;老年人慢性病膳食管理知识掌握率不足40%,高油高盐高糖饮食习惯仍是居民满足口腹之欲的重要选择。再次,营养过剩和营养缺乏双重负担并重。不合理膳食已成为中国疾病发生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城乡居民的脂肪供能比平均超过推荐值,成年人超重率38.5%、肥胖率16.7%;儿童肥胖率显著升高。与此同时,维生素A、铁缺乏导致的隐性饥饿状况广泛存在,尤其儿童与孕妇更为严重。
针对营养型社会构建,《纲要》明确要求营养型社会构建要坚持营养导向、坚持绿色发展、坚持分类施策、坚持多方参与。考虑到我国地域辽阔,各地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及居民习惯差异明显,需构建分类精准的食物营养政策和技术支持体系。同时强调营养问题涉及生产至消费全过程,需全面提升食物系统中的营养流转效率。俗话说,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当前,全球可持续发展不断推进和深化,食物营养的绿色发展就是要统筹食物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优质农产品也将从绿色有机的单一发展目标向兼顾食味、营养、品质和环保的生态农产品转变,未来生态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将进一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食物营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诸多环节和主体,需着力构建政府指导、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的发展格局。
《纲要》着眼于营养改善目标,消费现状和产业发展瓶颈,明确提出六项食物营养发展重大任务:
(一)增加优质蛋白质食物供给和消费。我国居民优质蛋白主要来源于肉蛋奶水产等动物性食物和豆类。《纲要》提出的“优质蛋白比例在50%以上”为底线目标,其比例及其摄入量愈高愈好。结构优化就是要增加禽肉等脂肪含量低、蛋白含量高的产品,进一步减少猪肉消费占比;提升居民奶类消费量至47公斤,重点推广低温奶及奶酪等干乳制品;推动水产品加工冷链保鲜和远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引导中小学生营养餐增加水产类食物;提高豆类消费至年人均14公斤,开发适应消费新趋势的豆制品及新型植物肉食品。此外,《纲要》还首次提出推动植物芽菜全产业链开发,提高产业链安全水平。
(二)促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供给和消费。膳食纤维具有降低胆固醇、平稳血糖、增加饱腹感、促进肠道蠕动、预防控制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作用,对促进人体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每日膳食纤维摄入量10.8克,低于推荐摄入量25克的50%。主要原因包括谷物过度精细加工、杂粮与薯类摄入不足。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主要包括全谷物、杂粮、豆类、蔬菜、水果、薯类等植物性食物。产品层面,应增加全谷物食品、杂粮、薯类,以及竹笋、魔芋等特色食品。产业推动则需改善纤维食品口感风味,消除食用门槛,打造从田间到舌尖的产业闭环。
(三)依托食物营养科技创新,带动营养富集食品开发与生产。优质品种和先进装备是保障食物营养品质的关键。从行业发展上,《纲要》提出要构建食物营养科技创新体系,推进营养化高值化加工体系,加快特殊人群膳食食品定向开发,推动食药物质开发利用,生产更多更适合不同群体营养需求的产品。从产品开发方面,要推出富含维生素C微量元素、膳食纤维、微生态制剂、功能成分等产品,从标准制定、实验室建设、食养指南发布等方面,着力解决隐性饥饿和慢性疾病高发问题。
(四)大力推广健康饮食文化,引导居民科学饮食。我国居民食盐、烹调油与添加糖摄入普遍超量,是肥胖和慢性病重要风险因素。《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年人每日食盐摄入量应不超过5克,烹调油25~30克,添加糖最好控制在25克以内,但实际调查显示居民日均盐摄入量达9.3克、食用油43.2克。因此,《纲要》提出要推行健康烹饪方式,大力开展“减油、减盐、减糖”的烹饪方式,持续推广盐油糖适量化器具。据调查,定量化用具可降低油盐用量15%~25%。同时倡导绿色低碳、饮食有节、吃动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建立全国反食物浪费监测体系。此外,《纲要》倡导健康消费,鼓励“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吃动平衡、绿色低碳”的健康生活方式,通过建立全国反食物浪费监测与评价系统,推动减少食物浪费。
(五)加快构建食物与营养供给保障体系。伴随着食物消费结构转型和营养健康需求提升,《纲要》提出要顺应食物与营养消费升级趋势,加快构建营养型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从条件建设上,要将食品营养与健康相关知识纳入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继续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从配套产业发展上,要深入拓展营养与健康公共服务。加大专业人才队伍与服务体系建设力度,构建完善的营养师培训、认证、继续教育体系,推动营养师进校园、营养科普与膳食指导进社区、进医院、进机构等行动。为应对老龄化社会,要鼓励医养结合和营养健康专业化服务,提高养老、托幼、残疾人服务机构的营养指导水平。
(六)健全食物与营养可持续发展制度体系。制度建设是确保工作持续推动的重要基础。《纲要》提出要推进健康食品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完善营养健康标准体系,制定更多的营养食品标准,确保食物研发、生产与流通环节的质量要求更加明确。通过构建营养食品标准体系、评价体系、认证体系、标签标识体系、消费者认知监测等体系,提高营养信息的可靠性、识别性和消费者信任性,推动优质健康食品的推广与普及。加强食物营养监测能力建设,完善营养健康基础数据库和预警体系,常态化监测居民饮食消费、营养健康状况,服务于产业发展与公共卫生政策决策。此外强化食品安全治理,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对违规添加和农兽药残留食品行为持续严厉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