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 陈萌山
很高兴在平谷全球农业科技创新大会可持续健康膳食论坛上与大家一起探讨“可持续健康膳食”这一重要议题。当前,全球食物系统正面临资源环境约束、营养需求升级等多重挑战,构建可持续健康膳食模式,不仅是保障人类健康的关键,更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践行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路径。中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食物系统转型,在加快构建可持续健康膳食模式和生活方式上,形成了明确的推进原则与实践方向。中国推进食物系统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具有五大显著特征。
一是坚持多元资源开发,打牢可持续健康膳食的物质基础。我国人口众多,食物需求总量大、结构多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一方面,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另一方面,依托不同地区丰富资源禀赋,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加大新食物资源开发与新食品制造力度,推动未来食品向更安全、更营养、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多样”转变,为可持续健康膳食提供充足、多元的物质保障。
二是坚持绿色低碳理念,形成可持续健康膳食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是可持续发展的底色,低碳是食物系统转型的必然要求。在生产端,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生产碳排放。在加工端,引导企业采用节能环保工艺,注重食品营养保留与品质提升,开发绿色低碳的营养健康食品。在消费端,大力倡导节约粮食、绿色消费理念,推动居民养成饮食有节、吃动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让绿色低碳贯穿于食物“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
三是坚持医农融合发展机制,将大食物观、大农业观与大卫生观、大健康观有效衔接,打通食物链物理壁垒。食物是健康的基础,医农协同是保障居民营养健康的关键纽带。我们疏理农业生产、食品加工与居民营养健康需求之间的关系,建立农业农村、卫生健康、食品加工等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农业部门推广营养导向型农业品种与技术,根据健康需求调整种养殖结构。食品企业与营养专家合作,优化食品营养配方,推进营养高值化加工。医疗领域将营养干预纳入疾病防治体系,共同开展营养健康监测与评估。推动农学、医学、营养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实现“从农田到健康”的全链条适配,让食物既满足味蕾需求,更守护生命健康。
四是坚持传承与创新结合,培养形成中华特色的膳食模式与生活方式。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膳食理念,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我们传承植物性为主、动物性为辅的优良膳食传统,养成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的生活习惯,大力推广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的膳食模式,深化减盐、减油、减糖行动。通过营养科普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让传统膳食智慧与现代健康理念融合,形成具有中华特色的可持续健康膳食模式。
五是坚持开放与合作原则,建立可持续健康膳食国际合作格局。食物营养问题是人类共同的挑战,需要各国携手应对。中国积极参与全球食物营养治理,主动对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分享我国在食物与营养领域的实践经验,通过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国民营养计划和国家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推动食物系统转型,为全球应对营养不良、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提供借鉴。我们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全球各国的合作,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学术交流、联合研究,共同探索可持续健康膳食的新路径,推动构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
推动中国食物系统转型,形成可持续健康膳食,始终要面对资源约束与健康需求升级的双重挑战。需要锚定现代科技、现代管理和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通过树立创新理念、打造创新动力、形成创新活力,为食物系统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一是以现代科技锚定发展方向,树立创新理念。理念创新是可持续健康膳食的先导,核心在于以科技思维重构食物系统认知。我们要打破“经验种养”“传统加工”的固有逻辑,树立“科技赋能全链条”的创新理念,将现代科技深度融入膳食体系构建全过程。在生产端,以生物技术突破资源瓶颈,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开发新型蛋白资源,依托基因编辑技术培育高产抗逆的营养强化品种,让“吃得好”有了品种基础。在加工端,以数字技术优化工艺设计,借助AI算法精准控制营养保留率,通过智能装备实现低碳化生产,让“吃得健康”有了技术支撑。在监测端,以信息技术构建溯源体系,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流程质量管控,让“吃得安心”有了科技保障。这种理念创新,本质是用科技视角破解“供给保障与营养健康”的平衡难题,为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落地找准切入点。
二是以现代管理激活体系效能,打造创新动力。创新动力的培育,关键在于通过现代管理构建高效协同的创新生态。我们要依托现代管理理念,打破部门壁垒与资源分散的困局,形成战略引领、主体协同、要素集聚的动力生成机制。在战略层面,以国家长远发展规划为指引,建立农业农村、科技、卫生健康等多部门协调机制,将膳食健康目标纳入科技创新总体规划,实现政策同向发力。在主体层面,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农业科技领军企业牵头承担重大科技项目,推动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让产业需求直接牵引技术研发方向。在要素层面,通过高质量建设农高区、企业重点实验室等平台,集聚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建立“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为创新提供全要素保障。这种管理创新,既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统筹优势,又能释放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强的制度支撑。
三是以新质生产力催生转型实效,形成创新活力。创新活力的彰显,最终体现为新质生产力对膳食模式的实质性变革。我们要通过理念与管理创新深度融合,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让可持续健康膳食从“理念”变为“实践”。在供给侧,新质生产力促进供给效能的跃升,AI育种平台使品种培育周期缩短40%以上,政策助力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突破75%,科技进步贡献率在63.2%基础上不断跃升,实现多元营养供给的高效保障。在融合侧,新质生产力打破产业边界,通过“农业+医学+营养”的交叉创新,培育出营养导向型农业、功能食品加工等新业态,实现“从农田到健康”的全链条适配。在生态侧,新质生产力推动低碳转型,通过循环农业技术、绿色加工工艺的规模化应用,降低食物系统碳排放,实现生态效益与健康效益的统一。这种活力释放,正是新质生产力在膳食领域的生动实践,为可持续健康膳食发展提供了核心支撑。
科技引领未来,创新决胜长远。各位同仁,构建可持续健康膳食模式,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我们要始终坚持创新理念,把科技创新作为核心动力,持续深化创新理念、强化创新动力、激发创新活力,让现代科技更精准地对接健康需求,让现代管理更高效地凝聚创新力量,让新质生产力更充分地赋能膳食变革,为构建可持续健康膳食模式、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我们愿与全球同仁一道,深化交流、加强合作,共同推动食物系统向更可持续、更营养健康的方向转型,为提升全球健康水平、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此文节选自作者在平谷全球农业科技创新大会可持续健康膳食论坛上的主旨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