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奶牛存栏规模及单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减少用工量、改善牧场管理及提高生鲜乳质量安全水平,牧场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应用逐渐普及。本课题组先后前往北京、新疆、山西、河北、河南等地区实地调研53家牧场,发现调研的牧场100%实现机械化挤奶和TMR饲喂,但刮粪板清粪、自动发情鉴定、奶量自动计量、电子耳标等前沿技术主要应用于千头以上牧场,此类牧场大部分具有集团化经营背景,资金实力雄厚,技术力量强。千头以下牧场以私营为主,经营以养牛售奶为主,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应用较为被动。针对此种情况,提出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奶业科技支撑能力;加强培训,提高牧场主对智能化信息化的认识度;引导养殖企业多元经营,拓宽收入渠道等政策建议。
以大豆和富强高筋小麦粉为主要原料,利用胶体磨将煮熟的大豆和煮豆水研磨成豆浆,再与小麦粉混合后制成熟豆豆浆馒头。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优化熟豆豆浆馒头加工工艺,利用SPSS 18.0软件对馒头的感官评分进行分析。结果得出最佳工艺参数为:熟豆豆浆添加量为60%、酵母粉添加量为2%、发酵时间为90 min、醒发时间为5 min,在此条件下生产的熟豆豆浆馒头感官评分最高,同时大豆和小麦粉混合后使得蛋白质、脂肪、粗膳食纤维、氨基酸总量和氨基酸评分均高于小麦富强粉,从而提高了馒头的营养价值。熟豆豆浆馒头的推广可以改善我国居民的饮食结构,为落实《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提供新的途径。
以花生红衣为主要原料,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响应面优化分析,得到一种花生红衣口服液工艺配方。结果表明:在花生红衣0.08%、白砂糖5.73%、红枣浓缩汁3.33%、枸杞浓缩汁9%、柠檬酸0.08%、党参浓缩汁5%、黄芪浓缩汁5%、当归浓缩汁4%、白芍浓缩汁4%、胶原蛋白肽0.1%时感官评分达到最大值,工艺最优。花生红衣对口服液感官影响显著,红枣浓缩液、白砂糖、柠檬酸极显著,红枣浓缩液对口服液感官影响最显著。
目的:对鼓槌石斛和流苏石斛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深入研究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系统检索国内外研究资料和相关报道,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按照结构类型,鼓槌石斛和流苏石斛的化学成分可分为联苄及其衍生物类、菲类及其糖苷类、苯丙素及其衍生物类、芴酮类、小分子酚酸类、醌类、甾体类等。生物活性研究表明:其具有改善眼部疾病、抗肿瘤、抗氧化、增强免疫力、胃粘膜保护、抗血栓、肝保护等活性。结论:鼓槌石斛和流苏石斛在药物和保健食品开发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目的:探讨在鸡蛋高密度脂蛋白(HDL)的干预下,慢性病群体的脂代谢指标、血糖指标变化,分析鸡蛋HDL与脂代谢的关系。方法:通过多级分层和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年龄在18岁以上慢性病患者50名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A组与B组,保持日常正常对症用药和饮食结构不变(除蛋类),每日为B组提供鸡蛋HDL冻干粉混入到食物内共同食用(0.7 g/kg),持续干预1个月,观察干预前后患者的脂代谢、血糖指标变化。结果:摄入鸡蛋HDL后,B组的脂代谢指标TC、TG出现了明显下降,且低于对照组(P<0.05);HDL-C出现了明显升高,且高于对照组(P<0.05)。摄入鸡蛋HDL后,B组的血糖指标FPG、C-P出现了明显下降,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鸡蛋HDL的摄入能够实现对脂代谢的调控,尤其是对TG的影响尤为显著,同时还可达到一定的胰岛素调节作用。
目的:从赤松茸中提取粗多糖,并探讨其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水提醇沉的方法提取赤松茸多糖,取40只雌性昆明小鼠,分为5组,随后用不同剂量的赤松茸多糖(200、100、50 mg/kg·d)灌胃,7 d后检测小鼠脏器指数及血清干扰素γ(IFN-γ)指标;用MTT法研究赤松茸多糖对小鼠脾脏细胞、腹腔巨噬细胞体外增殖影响。结果:体内对照研究显示:赤松茸多糖可有效提高脾脏、胸腺指数及血清IFN-γ水平(P<0.05);体外对照研究显示:在区间内,赤松茸多糖可显著促进脾脏细胞(0.25~2 mg/mL,P<0.05)以及巨噬细胞(0.5~1 mg/mL,P<0.05)增殖。结论:赤松茸多糖对小鼠免疫力有明显增强作用,对细胞免疫的增强效果尤为显著。
目的:观察补充ω-3脂肪酸膳食补充剂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脂代谢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双盲临床对照研究方法,按入选标准纳入60名代谢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服用安慰剂和ω-3脂肪酸补充剂,ω-3脂肪酸组剂量为每人每日1 000 mg[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干预时间12周。在实验开始前和实验结束时,测量血压及体成分,检测血脂、血清炎性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2、白介素-6、白介素-8)、血清多不饱和脂肪酸等。结果:干预12周后,ω-3脂肪酸补充剂组的甘油三酯水平及载脂蛋白B的水平显著下降,炎性因子白介素-6、白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显著降低,血清EPA、DPA、DHA显著升高,ω-6/ω-3 PUFA比值显著下降,且与安慰剂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充ω-3脂肪酸可能通过下调ω-6/ω-3 PUFA比值抑制炎症反应改善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脂代谢水平。
目的:了解城乡接合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人体成分与血糖控制状况,探讨血糖控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10—12月在北京市朝阳区王四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招募的132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糖化血红蛋白(HbA1c)<7%和HbA1c≥7%为界点,将研究对象分为血糖控制良好组(68例)和血糖控制不佳组(64例),比较两组血糖、血脂、人体成分指标的差异,分析血糖控制不佳的影响因素。结果:132例研究对象的体质指数(BMI)、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水平(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血压的总体达标率分别为12.9%、50.8%、51.5%、38.6%、58.3%、47.7%、59.8%、20.5%。两组患者的FPG、HbA1c、糖化血清蛋白(GSP)、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HDL-C、基础代谢率(BMR)、去脂体重(FFM)、肌肉重(MM)、体脂百分比(PBF)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策略(以生活方式干预作为参照,单种口服降糖药OR=4.565,95% CI:1.483~14.050,多种口服降糖药OR=11.312,95% CI:3.834~33.377)、HDL-C(OR=0.099,95%CI:0.022~0.444)、体脂百分比(OR=1.087,95%CI:1.022~1.157)是血糖控制不佳的影响因素。结论:城乡接合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和体脂控制情况欠佳,治疗策略、HDL-C、体脂百分比是血糖控制不佳的主要影响因素,应采取积极的综合措施开展干预。
研究表明,对腹腔镜前列腺根治术患者实施合理的早期肠内营养可以改善患者预后,有利于恢复其胃肠功能,可以尽早获取体内所必需的营养,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腹腔镜前列腺根治术患者恢复的重要途径。本文综述腹腔镜前列腺根治术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应用对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的研究进展。
目的:调查中国0~24月龄婴幼儿母乳喂养状况,分析其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招募0~3月龄婴儿及其母亲459对为调查对象,在婴儿6~8、12~14、18~20、24~26月龄随访。通过问卷调查0~6月龄纯母乳喂养、7~24月龄继续母乳喂养状况及可能影响因素。结果:调查对象3月龄内、6月龄内纯母乳喂养率分别为34.4%和14.1%,基本纯母乳喂养率分别为61.6%和55.6%;12~14、18~20、24~26月龄继续母乳喂养率分别为59.1%、32.2%、19.5%。多因素分析显示,自报母乳充足(OR=3.155,95%CI:1.146~8.687)和自然分娩(OR=0.486,95%CI:0.239~0.986)是6月龄内纯母乳喂养促进因素,奶瓶喂养是不利因素(OR=0.486,95%CI:0.239~0.986)。自报母乳充足是12~14月龄(OR=2.144,95%CI:1.311~3.507)和18~20月龄(OR=0.596,95%CI:1.041~3.163)继续母乳喂养有利因素。奶瓶喂养(OR=0.405,95%CI:0.214~0.766)和健康食物禁忌(OR=0.447,95%CI:0.229~0.870)是24~26月龄母乳喂养的不利因素。结论:城市婴幼儿0~24月龄母乳喂养率随月龄增加不断降低,尤其12月龄后明显减少;母亲剖宫产、母乳分泌不足、健康食物禁忌和奶瓶喂养是母乳喂养的不利因素,应作为母乳喂养促进重点干预目标。
目的:运用STAMP评分对新生儿外科住院患儿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分析其营养风险状况及临床结局,为合理运用营养支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0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住院的486名患儿为研究对象,入院24 h内采用STAMP评分对住院患儿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收集入院前饮食情况、身长、体质量、住院时间及费用、营养支持等相关信息,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新生儿外科患儿营养风险评分的平均得分为3.15±1.67,25.72%的患儿处于高风险;不同性别的患儿营养风险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胎龄、喂养方式、疾病诊断的营养风险评分均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早产儿的评分高于足月儿(P<0.05),母乳喂养的患儿营养风险最低,食管和肠道疾病患儿的营养风险较高。不同风险程度的患儿在住院费用、收入ICU人数比例和EN管饲人数比例、病情好转人数比例、住院时间等临床结局方面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生儿外科住院患儿营养风险的发生率高,临床工作中应关注其营养状态,给予合理的营养干预,改善患儿的临床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