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加工业是促进三产融合,拓展农民增收、产业增效,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选择。本文剖析了农产品加工业是破解乡村振兴目前面临的困境与难题的关键,探索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农民脱贫、产业振兴的实施路径,为乡村振兴顶层设计提供参考决策。
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基于CSSCI来源期刊1998—2019年的“粮食安全”相关文献,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动态进行梳理分析。粮食安全研究领域发文量多年来变化不明显,粮食生产、粮食产量、国家粮食安全、粮食政策是比较重要的关键词,多集中于粮食安全的概念内涵与评价体系,供给和需求、政策和国际环境等因素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动态上还表现出今后可能在粮食安全的概念内涵以及评价指标、可持续发展与粮食安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力、政府粮食安全政策与战略研究等方面继续探索。
四川省是我国茶叶生产大省,茶叶经济是全省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产业竞争力理论,立足国内茶叶市场,采用产业集中度、区位基尼系数、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指数等对四川省茶叶产业发展形势与市场竞争力进行测度分析,并与国内主要产茶省(市)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影响四川省茶叶产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四川省茶叶产业优势与不足并存,茶叶生产规模和产业聚集度趋于稳步提升,但茶叶生产效率偏低、产值效益偏弱、品牌影响力不强以及出口竞争力不足,是导致川茶产业“大而不强”特征突出的重要原因。据此提出提升茶叶种植效率、发展茶叶精深加工、重塑川茶品牌和促进茶文旅深度融合等对策建议。
目的:PG、BHT是食用油常用的抗氧化剂,本研究基于PG、BHT的电化学性质,探讨建立一种新型的油脂中抗氧化剂添加量快速测定方法。方法:以Nafion修饰玻碳电极作为工作电极,以LiClO4乙腈溶液作为电解质,采用微分脉冲溶出伏安扫描测定法(DPV)测定其含量与峰电流的关系。结果:PG在3.3×10-5~1.65×10-4 mol/L、BHT在1.32×10-4~3.3×10-4 mol/L内加入量与氧化峰电流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通过电化学方法测定油脂抗氧化剂含量的方法是可行的。
重金属镉(Cd)一直是茶叶产品质量安全关注的重点。本研究基于电热蒸发-催化热解-原子吸收光谱仪(SS-ETV-AAS),使用镍材质样品舟,在300 mL/min空气条件下,350 ℃干燥20 s,350~725 ℃灰化55 s;引入300 mL/min氢气与空气反应形成氮氢混合气氛,在725~800 ℃(50 s)下完成Cd的蒸发;之后,在高岭土填料催化热解炉800 ℃和准直管700 ℃条件下,氮氢火焰原子吸收测定镉的含量。方法检出限(LOD)为0.3 ng/g、定量限(LOQ)为1.0 ng/g,R2>0.998,多次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8%~8.6%,多种茶叶样品中Cd的测定值与微波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无显著性差异(P>0.05),Cd的回收率在92%~107%之间。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灵敏度高、稳定性好、简单高效,且无需消解处理,样品分析时间仅为3min,适用于茶叶中Cd的快速检测。
结合国内外抗性淀粉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抗性淀粉的分类,分析了抗性淀粉的制备工艺及其在糖代谢、脂代谢、体重控制、作为益生元防治肠道疾病等方面的生理功能,并介绍了抗性淀粉在面包、面条、油炸类、饮料类等食品生产及微型胶囊材料生产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海带多糖的添加对酸奶品质的影响。方法:将海带多糖添加至脱脂乳中,经发酵后,通过测定酸奶的黏度、pH、酸度等指标,获得海带多糖的最佳添加浓度。结果:将酸奶于4 ℃下储存7 d后,当海带多糖添加量为2.0%(以每100 g脱脂乳中海带多糖质量计,w/w)时,黏度下降率仅为 14.04%,持水力下降率仅为21.07%;当海带多糖添加量为1.0%时,酸度提升率仅为5.37%,而相同条件下未添加海带多糖的酸奶黏度下降率为31.05%,持水力下降率为26.79%,酸度提升率为6.71%。酸奶黏度得到了显著提高且在储存过程中具有较好的保持作用,酸奶的持水力和酸度的保持作用也得到了提高。结论:当海带多糖添加量为2.0%时,海带多糖对酸奶品质的改善作用最为显著。
目的:了解环渤海地区常见贝类消费量及消费习惯等状况,为贝类毒素暴露评估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选择山东省青岛市、山东省烟台市、辽宁省大连市等3个环渤海城市开展调查,由培训合格的调查员以面对面询问的方式填写调查问卷,主要调查消费量最高的季节平均1个月内常见贝类的消费种类、频率、消费量,消费的季节特征,购买、清洗和烹调习惯等内容。贝类的食用量以可食部生重计。采用SPSS 19.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850人,其中男性466人(54.8%)。消费品种以蛤蜊(92.5%)、扇贝(84.1%)、牡蛎(76.9%)、贻贝(50.2%)为主。烟台市调查对象贻贝的消费比例在3个地区中最高(P<0.05);烟台和大连扇贝、牡蛎、毛蛤蜊和蛏子的消费比例高于青岛(P<0.05),而烟台和大连之间没有差异(P>0.05);蛤蜊的消费比例在3个城市中没有差别(P>0.05)。消费量方面,贻贝合计人均消费量最高,为1 370 g/月,其次是蛤蜊,为1 122 g/月。青岛蛤蜊的人均消费量最高,为1 198 g/月;烟台和大连均以贻贝人均消费量为最高,分别为1 963 g/月、826 g/月。贝类消费的卫生习惯方面,55.6%的人吃扇贝会去除内脏,95.2%的人处理完贝类会洗手。在所有调查对象中,贝类毒素的知晓率仅为17.6%(150/850)。结论:3个城市调查对象贝类海产品消费比例和消费量均较高,是贝类毒素和其他贝类相关危害因子的高风险人群,应重点关注。
美拉德反应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是食品营养学的研究热点之一,研究表明,美拉德反应会降低蛋白质的消化率,增加其被肠道微生物发酵利用的可能性。文章主要综述了美拉德反应产物消化和发酵特性,及其对不同疾病模型动物的肠道菌群的作用,旨在为研究美拉德反应与肠道营养健康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目的:通过人体肠道微生物生态模拟系统(SHIME),探究黄芩提取物对人体肠道菌群中的厌氧菌菌群丰度和短链脂肪酸(SCFA)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模拟系统模拟人体肠道微生态。大肠模拟罐中接种人体粪便样本,待粪便中的微生物维持稳定后,添加黄芩提取物(3.2 g/d)连续干预7 d,使用平板计数法分析模拟系统中的总厌氧菌及乳酸菌的菌群丰度变化,分别使用脑心浸液培养基(BHI)、MRS培养基(MRS)接种菌液,并在厌氧箱中倒置培养48 h。使用气相色谱分析黄芩提取物干预前后的肠道菌群代谢产物SCFA(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戊酸、异己酸和己酸)的含量变化。结果:与第6天取样结果相比,第14天的取样结果黄芩提取物增加了乳酸菌在内的厌氧菌菌群丰度。SCFA中的丁酸含量显著上升(P<0.01),而异戊酸含量显著下降(P<0.01)。乙酸没有显著差异。结论:黄芩提取物可能通过改善乳酸菌及总厌氧菌的菌群丰度,提高丁酸含量,达到治疗肠道疾病的功效,为中草药黄芩提取物的体内研究奠定基础。
对植物多糖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植物多糖的研究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国内外文献,提出营养干预、经济学评价基本方法的概念,分析其基本内涵和类型并从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用分析、成本-效益分析等评价方法的角度综述近年国内外营养干预经济学评价开展的研究进展,并基于营养经济学发展背景,根据我国营养干预经济学评价研究现存评价指标单一、评价方法体系较不成熟等问题,对我国营养干预经济学评价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褐藻膳食纤维(海藻酸盐,Alg)是存在于海洋食用藻类中的一种酸性多糖,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作用。研究表明,褐藻膳食纤维可有效地改善肠道菌群的组成结构,通过菌群代谢膳食纤维发酵产物调节宿主机体的代谢水平,从而改善肥胖、糖尿病等代谢相关性疾病。从作为食品添加剂的角度出发,对褐藻膳食纤维作用于人和动物模型体重、血糖、脂代谢以及肠道菌群的效果加以综述,并探讨其潜在机制,为海洋功能性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目的:调查北京市某高校男性运动人群春季水分的食物来源情况。方法:于2019年4—5月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招募北京市某高校男性运动人群,采用双份饭法结合称重法收集并称量调查对象连续3 d食用的所有食物,将各餐食物剔除非可食部分,然后按主食、菜肴、粥、清汤和零食等5类进行分析。采用直接干燥法测定食物中的水分含量并计算各类食物中水分占食物水摄入总量的比例。按照体质指数(BMI)、体脂率(BF%)及运动训练能量消耗进行四分位数分组,比较不同组调查对象食物摄入量及水分食物来源的差异。结果:共有109名男性调查对象完成调查,平均年龄为(20.7±1.1)岁。调查对象主食、菜肴、粥、清汤、零食摄入量中位数分别为593 、636 、69、0、33 g/d;通过主食、菜肴、粥、清汤、零食摄入的水分量中位数(M)分别为330、458 、60、0、9 mL/d;通过主食、菜肴、粥、清汤、零食摄入的水分量占食物水摄入总量中位数分别为36%、46%、6%、0%、1%。不同BMI、BF%及运动训练能量消耗的调查对象食物摄入量及水分食物来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北京市某高校男性运动人群春季水分食物来源以主食和菜肴为主。
目的:通过对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六中学生进行食育干预,评价食育干预对改善饮食相关健康素养的效果。方法:选择自愿参与“食育社团”的初一、初二学生33人作为干预班开展为期6个月的食育干预(包括13个课程模块及7个健康促进活动模块),未参与“食育社团”的同班其余同学作为对照班,于干预前后分别进行“饮食相关健康素养”调查。结果:干预班学生对现代营养和中医饮食营养知识的知晓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总是”能够根据季节调节饮食的学生比例显著提升至45.5%;干预班学生在营养标签查阅率、认知率和行为规范率三方面变化显著,认为营养标签对选择食物“很有帮助”且会运用营养标签帮助选择食物的人数比例分别提升42.4%和36.3%(P<0.05)。干预班学生对大豆、粗粮和薯类、水产品的选择,运动频率及睡眠时间较对照班明显改善,但仍存在禽畜肉、蛋类摄入频率不足,肥肉、快餐、饮料、零食摄入频率较高,久坐人数较多的问题。结论:食育干预对改善中学生饮食相关健康素养有积极促进作用。